針 灸 治 療 暗 瘡

針灸療法,是指透過針刺人體各部的穴位,刺激經絡氣血的運行,局部能疏通經絡氣血,同時藉著選穴的穴性、運針手法等又能達到「調氣」和「調神」的治療目的。中醫認為,氣分陰陽,而如果人體能達到陰陽互相協調、神得充養的狀態,則難生諸病。所以,針灸療法非但有治病緩急的作用,同時亦可保健養生。

近部取穴通經絡

針對痤瘡問題,針刺瘡周穴位有近部取穴的意思,目的為疏通局部經絡氣血。從解剖角度看針灸能刺激皮膚底下的血液運行,肌膚代謝率增加,有助毛囊排出壅塞於內的皮脂、污塵等等,減低炎症反應。藉著針灸暗瘡瘡印亦可見淡退,皆因針灸能刺激血循,在中醫屬活血祛瘀,可淡退瘡印。

循經遠取調陰陽

除近部取穴外,透過辨證,中醫亦會跟據病人體質而選用有特定穴性的穴位。

1. 肺經風熱

急性發作、病程短的病人多見為肺經風熱的體質,在中醫五臟六腑理論中,肺主皮毛,與大腸經相表裏。肺經蘊熱,熱淫於內,鬱於毛竅,發為痤瘡。此時可兼取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,如合谷、曲池等, 以疏風解表,清在肌表之鬱熱。

2. 痰濕(熱)蘊結

如果痤瘡反覆,病程較長,成膿滲液較多者,多屬痰濕蘊結或濕熱體質。此時可取足陽明胃經的穴位,如足三里、豐隆等。中醫認為「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,脾胃虛弱致食入之水穀不化,停滯而為痰濕,鬱於肺內,久鬱而化熱,令皮毛受累,故痤瘡反覆冒出而多滲液、成膿。針取脾胃二經之穴位有助健脾除痰化濕,可配合上述合谷、曲池等穴以清熱。

3. 沖任不調

暗瘡的爆發與月經週期有明顯關係者,多屬沖任不調引起的痤瘡。此類病人多兼見月經不調,如經期推前或移後、經量過多或過少等,針灸時可取腹部任脈穴位如氣海, 配合足部脾經穴位如三陰交、血海等,眾穴能疏調全身百脈之氣,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,選用上述穴位能疏調沖任氣血,使經調血和,則任脈之氣血不至壅塞於內,造成痤瘡。

4. 氣滯血瘀,本虛標實

部分病人見聚合成塊、堅硬脹痛的痤瘡,俗稱「石頭瘡」。中醫認為此類暗瘡由體質虛弱,氣血運行不暢,停滯而生瘀所致,病性屬於虛中夾實,病程反覆,治療時間亦相對較長。針灸選穴太衝、合谷,通調一身氣機,氣行則血亦行;血海穴以活血化瘀,以治標;另針刺足三里、三陰交、天樞等,調補脾胃以助化生氣血,以治病本。

其他針灸療法⸺刺絡拔罐

除了單純針灸暗瘡肌膚,體質偏熱、夾濕或夾瘀等的病人亦可考慮接受刺絡拔罐療法,俗稱「放血」。操作時術者會使用三棱針在相關經穴上針刺,繼而吸上火罐,留罐3-5分鐘,使血液流出。刺絡拔罐能直接把堆積在體內的濕熱、瘀毒排出,配合穴位特有的穴性起到較強的清熱解毒、祛濕行瘀之效。針對痤瘡患者,中醫可選肺俞、膈俞等背俞穴進行刺絡拔罐,以肺主皮毛,而肺俞為肺的背俞穴,能清肺熱;膈俞為「血會」,能清血熱、活血祛瘀。

其他針灸療法⸺耳針

中醫認為耳朵又與人體各部相對應,行耳針療法亦有調理一身氣血陰陽的作用。針對痤瘡問題多取肺、內分泌、交感、神門等,如面油分泌較多,可加脾;月經不調可加子宮、肝、腎。治療時左耳與右耳輪流交替,亦可使用王不留行籽貼壓相關穴位,每日按壓3-5分鐘,以耳穴酸痛為度。

中醫針灸暗瘡療法多樣,亦能透過辨證而靈活選穴,治病養生兼備,且能與內服中藥互補不足,病人有需要可考慮針藥並用,擊退暗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