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部暗瘡

背部/背脊暗瘡是甚麼?

面部暗瘡有礙形象,如果是背部/背脊暗瘡則會影響穿搭,女士們與背心、露背裝等絕緣。然而如果長期黏著衣服以遮蓋暗瘡,汗水、皮脂分泌、外來污垢等堆積於胸背皮膚,便猶如火上加油,形成惡性偱環。

病因:

西醫認為暗瘡的病因不論部位,均與皮脂分泌過盛有關。工作壓力大、熬夜、缺乏休息、荷爾蒙分泌失調(如女士經期前後)等,均會刺激皮脂腺分泌過量皮脂。皮脂腺分佈於毛囊深部,換言之大凡有毛髮的地方都能因為皮脂分泌過盛,加上外來的污垢堵塞毛孔,久之引起炎症,長成暗瘡。而由於背部/背脊皮脂分泌不亞於面部,加上背部毛髮較粗,較易藏污納垢,遇上夏日汗出較多,又未及時換上乾爽衣物的話,背部毛孔便容易因堵塞而出現炎症反應,形成背部暗瘡。

而在中醫,背部為陽氣所聚之處,統一身陽氣的督脈,以及主衛表的足太陽膀胱經均循行背部;胸部正中則為任脈所過,衝脈分支亦行經側胸部,同時衝、任二脈均主生殖,與腎經相連。如果病人因壓力過大、飲食不節等因素,致濕毒內停,氣行不暢,血停為瘀,以上各經經脈不通,氣血壅塞於內,久而久之便鬱而化熱,發成背部暗瘡,也就是中醫常謂「有諸內必形於外」之意。

又病人先天的體質亦影響背部暗瘡的多寡。素體陽氣偏盛(如平素怕熱、形體壯實、小便短黃者),或是素體陰虛火旺(多見顴紅潮熱、咽乾口燥等表現)之人,若再加上後天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煎炸之品,如此實熱、虛熱積於體內,熏蒸肌膚,亦易釀成背部暗瘡。

症狀(臨床表現):

一、胸背部痤瘡

背部暗瘡多見於上背部,部分或見於中下背部,亦有泛發於全背者;胸口部痤瘡多集中在中央部位。兩處偶可撫及結節硬塊,但瘡體較少會融合成片。

二、瘡色鮮紅

西醫觀點認為痤瘡為毛囊發炎所致,而炎症反應多見紅、腫、熱、痛等表現。在中醫,痤瘡由氣血不通,壅塞經絡,鬱而生熱所致,屬陽證,故瘡色鮮紅。部分中年病人因壓力因素而爆發暗瘡,此類病人多兼夾氣滯血瘀的體質,局部背脊暗瘡呈暗紅、紫紅色。

三、瘡體經蘊釀後見有膿頭

中醫有「熱盛肉腐則為膿」之說,大部分暗瘡初期並無膿頭,經發展一段時間後(一般為2-3日,視乎病人體質及局部毛囊壅塞的情況而有所差異)方會釀膿、潰破、溢出膿液,最後消退。

四、其他全身症狀

因熱而致的背脊暗瘡常伴隨其他全身症狀,壓力大的常見情緒急躁、口乾口苦、脇痛等;飲食不節致腸胃積熱,可兼見口氣大、噯氣頻、矢氣多、舌苔膩等。女士多見月經色鮮紅、經量或多或少等。

中醫如何診斷?

一般而言,肩背部暗瘡多屬熱蘊於肺,較為多見;後背中部暗瘡多屬胃腸濕熱型;下背部暗瘡多屬肝膽濕熱,壓力大而又多喝酒的中年人多見;心胸部的暗瘡多屬陰虛血熱型,此類痤瘡多伴見月經不調、寐差精少等內分泌失調的表現。

根據背脊暗瘡的部位能指導疾病所牽涉的臟腑,然而亦需結合暗瘡瘡色、成膿情況,以及全身症狀等,進一步診斷痤瘡屬實熱還是虛熱。如果暗瘡紅、腫、熱、痛明顯,較快成膿,兼見脈象有力(如洪滑脈、弦脈等),多屬實證;如果瘡色暗,隱隱作痛而久久未見膿頭,兼見脈象細數,或脈澀不暢等,多屬虛證,或虛中夾實證。

中醫如何治療?(解決方法)

不同內服方藥能針對各個臟腑失調造成的痤瘡問題。例如枇杷清肺飲針對上背部暗瘡,本方亦常用於治療由肺經鬱熱而致的頭面部痤瘡;背部暗瘡兼見腸胃不適諸症的可用半夏瀉心湯;又龍膽瀉肝湯以治肝膽濕熱型痤瘡。以上三方均屬清中帶補的名方,在清解鬱熱時不忘養血扶正,已成膿者能托毒外出;未成膿者能清之消之。

如為陰虛血熱型痤瘡,中醫多用性味甘涼的中藥來取代苦寒之品,以滋陰清熱,常用藥方有六味地黃丸,如口乾咽燥、煩熱甚者可加梔子、知母等加強清虛熱之效。

此外,中醫還可配合外敷中藥以內外兼治。外用藥膜並無寒涼傷脾胃之嫌,能應用較大劑量的清熱解毒中藥,例如連翹、青黛、冰片等以取清熱消腫之功。其中現代藥理學亦指連翹、冰片有抗菌消炎的作用,就西醫病理來說亦有針對性的療效。

有咩需要注意?

首次接受中藥外敷治療的病人宜先外敷小面積的瘡周皮膚,以測試有無過敏反應(如泛紅、痕癢、刺痛等),讓醫師及時更改處方;而外敷中藥能清潔毛囊,治療後局部皮脂分泌會減少,如有需要,病人亦可配合蒸氣噴霧以滋潤皮膚,避免皮膚過乾。

此外,病人汗出後宜勤換衣服,保持皮膚乾爽清潔;注意調暢情志;儘量早睡;飲食清淡,忌吃辛辣煎炸、酗酒等。特別注意不要擠壓痤瘡,以免在擠壓的過程中感染細菌,或是傷口護理不當而加劇炎症反應。病人亦不宜使用成分不明的暗瘡藥膏,皆因部分成分以抑制皮膚自身免疫機制的手段來控制暗瘡,此舉容易令皮膚造成依賴,自身的免疫機制受損,或會令痤瘡反覆不癒。